先别急着骂!让孩子哭,也是一种培养

  谈到教育目标,以前家长大概会说,把孩子拉拔长大。现在,家长可能会说,希望孩子能做他自己。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?李崇建老师曾在演讲上指出普世教养的迷思。其中一项就是,你允许孩子做自己吗?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吗?当孩子哭闹、生气、沮丧,你怎么做?

  李崇建老师案例回顾:

  我常常看到一个大人在面对他的小孩,小孩在生气的时候,大人往往跟他说:「你不要那么生气!」「你不要再生气了!」甚至告诉我们的孩子说:「你如果再生气,爸爸就生气囉!」原来一个孩子不可以生气,爸爸可以生气。一个孩子这么小,他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中日渐长大,成为一个大人。

  我们来想想看,他从小不被允许来认识自己的情绪,不允许自己承认自己拥有生气权利的人,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大人?

  孩子养得白白胖胖,别忽略了情绪与心智的培养

  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几个重要阶段,每个阶段都关乎孩子的未来。从家到幼儿园,从幼儿园到小学,在孩子偶尔或频繁的哭闹背后,或许是他们心智成熟度发展的关键。不论在哪一个阶段,没有人喜欢看到或听到孩子哭,但是家长更怕孩子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偏差行为,但是这些可能都在更早以前,就有迹可循。

  夫妻的感情关系,影响小孩的情绪与身份认同

  幼儿3岁以前还在母婴互动阶段,俗称「妈妈就是我的天」,3到6岁的幼儿,开始意识也感知到爸爸的加入(如果神队友很给力的话),正式进入一般正常家庭的三元关系。这时候,如果夫妻关系不睦,后续的负面效应,就可能发生在孩子发展身份认同的阶段!

  北京教育学者指出,健康的心理发展应该像现在这样,不管男孩、女孩,从小年母亲,长大了一点,如果发现爸爸很爱妈妈,男孩会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:「我要变得像爸爸一样,将来娶像妈妈一样的女人来爱我」;而女孩也会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:我要变成像妈妈一样有魅力,将来嫁给一个像爸爸那样的好男人。」

  学者表示,小男孩从黏着妈妈,转变为认同父亲的过程、小女孩从崇拜爸爸,转变为憧憬成为像妈妈的女人,这种概念是以良好的夫妻关系为基础,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对未来的想像,是一种健康的身份认同发展。反之,如果夫妻感情不稳定,孩子看父母天天吵架、互相怨怼、妈妈贬低爸爸、爸爸不理不睬…就会对孩子的身分认同产生不好的影响。

  「哭」是建立规则、学会自制的一种能力

  如果排除夫妻不和,孩子还是不明就里的爱哭闹,怎么办?学者认为,哭也是一种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,是一种容忍不被满足的重要能力,但如果孩子一哭一闹就妥协,不给他这个机会的话,这个孩子就永远培养不出这种能力。

  可是许多家长常常犯了两种NG作法,第一种:开始哄小孩、顺小孩的意、给小孩糖吃,「好,不哭不哭,我们玩车车好不好?妈咪给你买新车车。」第二种则是立刻制止他宣泄情绪,「哭什么哭?不要哭!」、「再哭我就走了,留你一个人。」

  不然该怎么办?要让孩子释放情绪,也要能控制场面。当下,父母应该很有力量地把孩子抱走,孩子要哭就哭、不吃饭就不吃饭,多坚持几次,孩子就会明白你是「玩认真的」。父母没有要斥责孩子哭,但是不管哭与不哭,父母立下的原则都不会顺着孩子改变。之后小孩学乖了,知道要守规矩,就不会变成一个随心所欲的小霸王。

  孩子1岁就能学会稳定情绪的秘密

  同理,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情绪上,例如孩子总是在大人身边叽叽喳喳一直吵闹,那可能是因为他喜欢跟大人互动,如果大人总是不听孩子说话,直接叫他不要吵,那就扼杀了他认识自己情绪的机会。回到李崇建老师说的:「孩子在认识自己的过程当中,是因为大人尊重他,大人不说道理不说教,不去命令孩子,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当中,从语言里面,渐渐地去联结他自己的内在。」

  甚至,根据比利时莱特学院做过的调查,如果一个大人能够「很和谐」地跟一个孩子阅读说故事、你来我往的互动,那么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能够发现,他的情绪比同龄更稳定,他的记忆力比别人更好。
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muyingtoutiao.net/shequ/307.html

温馨提示:创业有风险,投资须谨慎!编辑声明:母婴头条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,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-mail:1074976040@qq.com,我们将立即处理。

guanggao
网友 相关阅读
网友 精选新闻